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追踪 >> 内容

延平区“电线杆砸人”: 一场悲剧背后的责任之问与公正探寻

时间:2025/3/18 15:15:00 点击:

隐患悄然蛰伏

在延平区峡阳镇小梅村,乡镇与村委联合开展的高标准农田施工整改,本是助力农业发展的好事,却意外埋下祸根。施工期间,张金海自家农田因施工整改被下挖约一米深,致使移动电线杆底座裸露,安全隐患就此悄然滋生。

事发经过与后续异常

事件突发

2025年1月15日,张金海前往延平亲戚家喝喜酒。1月16日,张金海尚在回家途中。1月18日傍晚18点多,其妻子谢女士发现丈夫未归,在自家农田找到仰面躺在农田、尚有挣扎迹象的张金海。因力气有限,谢女士拖其到田埂边后,叫来3人将他从农田对面约50米处转移。赤脚医生范医生赶到,因伤情太重且当地医疗条件限制未施救,众人用农用三轮车将张金海运到小梅新村路口等候120,120赶到时张金海已无生命体征,当场宣布死亡,此时约7点30分。

小组长隐瞒伤情

晚上8点,依照习俗,小梅村小组长魏某华、张金海叔叔及谢女士为其换寿衣。据家属称,小组长魏某华发现张金海头部有伤,却未告知家属。

办理死亡证明存疑

家属请张道士做法事并定于1月19日下午火化。张道士让小组长魏某华去办镇里死亡证明。峡阳镇医院告知小组长魏某华,人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时,若涉及刑事责任不能火化,需告知家属。小组长魏某华打电话请示村主任兼书记魏某翔,小组长称魏某翔说家属认同自然死亡,但家属表示未接到村长通知,认为魏某翔隐瞒事实真相。此外,小组长魏某华回村后未归还张金海身份证和户口本。

南平殡仪馆化妆师称死者口、鼻有血不可以火化,需告知家属,小组长魏某华未履行告知义务,还在死亡证明书的死者关系栏填自己信息,冒充死者家属,甚至本应由村主任该盖的公章也被其独揽。在殡仪馆火化遗体时,魏某华还用纸馆将张金海遗体遮盖得严严实实,导致家属根本无法看到遗体的面部,也无从知晓其脑部是否有出血情况。种种迹象表明,魏某华似乎在处心积虑地隐瞒张金海的死亡真相。

报警维权与调解波折

报警后处理

1月20日,张金海弟弟发现自家农田电线杆倒塌报警,峡阳公安单位3位警官到现场核查取证。因尸体已火化,吴警官表示只能作为民事案件处理。家属通知村长魏某翔,魏某翔赶到现场称电线杆是移动公司的。移动公司工作人员承认有责任,但表示要向上级汇报确定理赔款。家属质问村长,在农田改造造成安全隐患时为何不围铁丝网和设安全警示牌,村长魏某翔语塞。

调解陷入僵局

村部通知家属前往峡阳司法所调解赔偿。移动公司认同民事调解,家属要求镇政府高标准农田施工方负责,但施工方未出现,镇政府未明确回应。移动公司称2月8日前给家属回复。第二次调解要求家属准备书面材料,第三次家属提交材料,第四次移动公司称材料有漏洞不能理赔,双方协商陷入僵局。

调查结果争议

3月1日,镇政府宣布调查结果认定小组长魏某华和村长魏某翔都没有任何责任,反而列举受害家属种种不是,如称1月16日下午大致15点20分,小组长魏某华和施工方曾阻拦张金海作业,与家属所述张金海当日正在回家途中相悖。报告还称移动公司电线杆七米长、重达七百二十斤,认定是张金海去挪电线杆才导致倒塌,家属强烈质疑,认为常人无法挪动如此重电线杆,质疑调查结果公正性。

深度剖析:责任认定为何难?公正之路在何方?

法律视角:调查程序需严谨

在整个事件的调查进程中,家属对调查程序的合规性以及结果的公正性始终存疑。从报警后警方因尸体火化而只能将案件定性为民事案件,到镇政府后续给出的调查结果,诸多环节都难以让家属信服。

小组长魏某华在为死者换寿衣时发现头部有伤却故意隐瞒不报,这一行为极有可能影响家属对死因的准确判断,进而干扰后续正常的法律程序。在办理死亡证明期间,他未按规定将医院的相关提示告知家属,还擅自篡改死者关系栏信息,其行为涉嫌严重干扰法律流程的正常推进,极有可能阻碍对死因及责任的精准认定。

而村长魏某翔在接到小组长关于医院反馈的死亡证明相关问题后,未直接与家属沟通确认是否认同自然死亡,家属明确表示未接到村长通知,这一行为存在隐瞒事实的重大嫌疑。倘若村长当时能够遵循正规程序,与家属进行充分、明确的沟通,或许就能有效避免后续家属对死因认定及责任划分的重重质疑,确保整个事件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妥善、公正的处理。

行政反思:公共安全责任要落实

乡镇与村委联合开展的高标准农田施工,本应保障施工安全,消除各类隐患。但此次事件中,施工导致电线杆底座裸露,却未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如围铁丝网、设置安全警示牌等。这反映出相关行政部门在施工监管中存在漏洞,对公共安全责任的落实不到位。行政部门在推动各类建设项目时,不能只重进度和成果,更要将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事故发生后,应积极协调各方,公正处理,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让受害者家属陷入困境。

社会观察:信任重建迫在眉睫

这起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巨大伤痛,也对当地社会信任体系造成冲击。家属在事件处理过程中,遭遇基层干部疑似隐瞒信息、冒充家属等行为,以及责任认定过程中的重重波折,使得家属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任降至冰点。社会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责任企业,都应深刻反思自身行为。基层干部应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处理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事务时,做到公开、透明、公正。责任企业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与受害者家属沟通协商,寻求合理解决方案,而不是逃避责任,加剧矛盾冲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重建社会信任,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来源:https://www.sohu.com/a/872541336_122342559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福建新闻网(www.yiqitao8.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福建省通管局

  • 福建新闻网 版 权 所 有 ,信息来自网络,如有不实请联系管理员处理!邮箱:501734467@qq.com
  • #